IPO 前夕,高瓴突击入股这家公司
无论是选择哪一条路,它都充满着荆棘,公司需要做好长期 “斗争” 的准备。
“我希望,2019 年,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市;2020 年,我们能有第一个 CAR-T 产品上市。” 科济药业创始人兼 CEO 李宗海曾在 2017 年接受采访时说道。
很遗憾的是,这两个目标至今都未有实现。但就在近日,科济药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 “科济药业”)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高盛、瑞银为其联席保荐人,这意味着,公司距离上市仅一步之遥。
不过,即便成功上市,科济药业尚未产品商业化、年年亏损、核心 CAR-T 疗法数十万美元的高昂价格如何被市场接受等诸多问题能否得到投资者的理解及认可,仍是一个未知数。
1
高瓴、礼来入股
2005 年博士毕业之后,李宗海没有选择出国继续深造,而是进入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并组建自己的生物治疗实验室。
经过 5 年的探索,整个团队开展了从单克隆抗体到双功能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等各种不同肿瘤候选药物的研发,最终李宗海认为 CAR-T 或是最有可能治愈肿瘤的手段之一,于是决定开始深度研发 CAR-T。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除了需要大量资金之外,还需要配备相关人才、生产设施等才能进一步推进,因此在投资方鸿创医学支持下,2014 年作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科济生物应时而生,也就是科济药业的前身。
自成立以来,科济药业一共经历了六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 5 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主要投资方中不乏鸿创医学、高瓴资本、佐力药业旗下的佐力创新、天士力、礼来等知名机构及公司身影。其中,在今年年初,高瓴资本旗下控股的 NVMB XIII Holdings Limited 以 1000 万美元对价入股科济药业,成为其 C+ 轮融资唯一的投资方。
从股权架构来看,由李宗海持股 60%,郭炳森(科济药业非执行董事)、郭华清(非执行董事)、王华茂(执行董事兼首席运营官)等人持股 40% 的益杰生物技术是科技药业的最大股东,持有公司股份达到 41.93%。鸿创医学、佐立创新、New Spectrum 持股占比均超过 5%,分别为 8.44%、6%、5.17%,而包括高瓴、礼来、天士力在内的其他投资者持股比例为 38.36%,其中高瓴资本持股达 0.63%。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行业向来是高瓴重仓之地。早在 2014 年起,高瓴便先后布局了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爱尔眼科等数十家知名企业,并获得超额回报。如今,高瓴入股,究竟看中了科济药业什么?
2
核心产品最早 2022 年上市
科济药业是一家专注于治疗血液恶性肿瘤及实体瘤的创新 CAR-T 细胞疗法的生物制药公司。
所谓的 CAR-T 细胞疗法,又叫做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免疫疗法,是最近这几年才被改良使用到临床上的新型细胞疗法。论曝光度和知名度,并不逊色于抗癌 “神药” PD-1,与 PD-1 类似,CAR-T 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清楚癌症细胞,但不同的是,这不是一种药物治疗,而是一种细胞疗法。
具体来看,当发生癌变时,发挥免疫功能的 T 细胞开始不能完全作用。CAR-T 疗法则是通过基因改造技术,在 T 细胞上加入一个嵌合抗原受体(CAR),改造后的 T 细胞重新注入到患者体内,识别癌症细胞的同时将其杀死,相当于是人工安装识别肿瘤的 “导航器” 和免疫 “启动器”。
目前,科济药业自主研发的 11 款差异化候选产品中,有 10 款属于 CAR-T 细胞疗法,其中针对靶向 B 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 CAR-T 产品 CT053,主要用于治疗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是科济药业唯一的核心候选产品,也是距离商业化阶段最近的产品。
在国内,公司已经完成 CT053 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 I 期研究,正在进行 II 期临床阶段,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完成临床试验,并于 2022 年上半年向国家药监局提交 NDA 申请。在美国,科济药业预计 2023 年上半年向美国 FDA 提交 BLA 申请。
从临床效果来看,接受 CT053 治疗的 58 名患者中,未发生 3 级或以上的并发症,且并没有出现治疗相关的患者死亡。在患有其他病症之下,CT053 的 ORR 可以达到 85% 以上,呈现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
除了 CT053 之外,科济药业还有 CT041、CT011 等 5 款候选产品处于临床 I 期阶段,距离上市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由于尚未产品商业化销售,且并无产生任何收益,导致科济药业经营状况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9 年-2020 年,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 2.102 亿元、2.818 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 2.65 亿元、10.64 亿元。可以预见的是,短时间内科济药业仍将处于不断 “烧钱” 状态。
总的来说,科济药业目前暂无商品产生创收,而包括高瓴、礼来在内的知名机构加持科济药业的原因,无疑是押注其背后的 CAR-T 疗法赛道,某种程度上也是在 “赌”,看它能不能成下一个 “抗癌神药”。
自 2017 年全球首批两个 CAR-T 产品上市以来,全球 CAR-T 市场规模已由 0.1 亿美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7 亿美元,预计将以 55% 的年复合增速增长至 2024 年的 66 亿美元。
目前,国内暂无任何 CAR-T 细胞疗法上市,但已有两类靶向 CD19 的 CAR-T 细胞疗法已进入 NDA 提交阶段,包括复星凯特去年提交的 FKC876、以及药明巨诺的 relmacel,预计首批 CAR-T 细胞疗法将在今年获批上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4 年中国 CAR-T 细胞疗法市场规模将达到 53 亿元,到 2030 年将达到 289 亿元。
3
CAR-T 商业化道路艰难
尽管 CAR-T 细胞疗法充满想象力,但就当前而言,要想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还有两座大山需要翻越。
一方面,CAR-T 疗法治疗范围较小,攻克实体瘤难度较大。
目前全球开展的 CAR-T 临床中,72% 是针对血液瘤,实体瘤占比仅 27%。相较于血液瘤,CAR-T 在实体瘤领域更难找到 “精准打击” 的目标,这是因为针对性的靶点不仅会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也会存在于正常细胞表面,如果 CAR-T 针对这一靶点发起攻击,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此外,CAR-T 细胞想要接触实体瘤不仅要穿过细胞外基质,同时还要克服免疫抑制微环境等不利因素,也就是说 CAR-T 想要精准找到靶点,并完成 “追杀” 在实体瘤领域难度更大,进而导致研究进展缓慢。
而在癌症患病率中,约有 90% 的癌症发病率都是由实体瘤引起,2019 年我国癌症等级中心数据显示,血液癌症仅占整体癌症发病率的 4.5%。这也意味着,CAR-T 暂时无缘 90% 以上的癌症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个性化治疗抑制规模化,且 CAR-T 治疗费用高昂。
CAR-T 疗法从研发到生产的过程极为繁琐,且耗费成本较大。包括单采白细胞及细胞清晰,富集 T 细胞并激活,基因传递,细胞培养,冷冻及运输,最终注入患者体内,CAR-T 疗法对生产流程安全性及质量要求尤为苛刻。同时,CAR-T 疗法主要针对患者自身细胞进行改造,个性化的要求下难以达到规模化效果,种种因素导致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进而推高其治疗费用。
在美国,已上市的 CAR-T 产品包括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 Breyanzi、Kite/Gilead 的 Tecartus 和 Yescarta,以及诺华的 Kymriah。这四款定价非常昂贵,Breyanzi 价格为 41.03 万美元、Tecartus 和 Yescarta 价格均为 37.3 万美元,Kymriah 价格在 37.3 万美元-47.5 万美元之间。
在不考虑医保的情况下,采用 CAR-T 细胞疗法的治疗直接费用高达 40 万美元左右,显然大多数家庭是难以承受如此高昂的治疗费用。如此一来,CAR-T 商业化前景是需要打一个问号,对于科济药业来说,公司能否突破高价瓶颈,以更亲民的价格打入市场,值得关注。
4
结语
李宗海曾说过,希望借助科济生物这样一个公司平台,推动这类新型抗癌疗法的发展。
数年过去了,科济药业在中国、美国和加拿大获得 7 项 CAR-T 疗法的 IND 许可,位列中国所有 CAR-T 公司榜单第一,也验证了公司 CAR-T 疗法领域越走越远。
就当前而言,摆在科济药业面前的无非是两条道路,其一在保证质量及安全性下,通过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治疗费用,抢占更大市场份额;其二是啃下实体瘤 CAR-T 疗法这一难啃的骨头,获得更多的患者需求。
无论是选择哪一条路,它都充满着荆棘,公司需要做好长期 “斗争” 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