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是锦上添花,一个才是雪中送炭
三孩儿,都是什么人在生?
“全面三孩” 来了,没有人感到意外,因为它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中。
今年开始,关于人口问题的讨论似乎就没消停过。从七普数据到鸡娃、躺平,很多社会议题归根结底都要落脚在生小孩儿这件事上。
而在一次次的大规模讨论中,“真理” 越辩越明。人们逐渐得出、发现或认可了这样一个观点:只要我不生小孩,便可以解决几乎一切烦恼。甚而至于不谈恋爱,那烦恼就更少了。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全面放开三孩真的会有用吗?
01
三孩救不了出生率
1999 年春晚,赵本山和宋丹丹联袂奉献了小品史上最为经典的演出之一——《昨天、今天、明天》。
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记忆,相信有不少人都能对里面的每句台词刻烟吸肺。其中,我对白云大妈讲的一个故事很感兴趣。
话说,当年白云大妈一个人放整个生产队的羊,就是想织件毛衣送给情人做礼物,怎么就被抓住还开了批斗大会?
还是黑土大叔说了实话:她心眼儿太实,你说当时放了五十只羊,你薅羊毛偏可一个薅,薅得这家伙跟葛优似的谁看不出来呀?
全面放开三孩这个事儿,说实话,跟可着一只羊薅毛的行为其实差不多。被薅的,还是上次响应全面二孩的那批人。
道理很简单,生不起的一胎都不想生,生得起的还得从生二胎那批人里找。至于效果如何,老实说并不太理想。
2016 年我国正式全面放开二胎,著名人口学家翟振武发表论文称,全面放开二孩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将达到 4.5,每年出生人口峰值将达到 4995 万。
但 2017 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只有 1723 万人,比卫计委的最低预测少了 250 多万人,甚至低于 2016 年的出生人数。并且此后数年均低于官方预测,新生儿数量逐年下降。
七普数据显示,2017 年到 2020 年,我国新生儿从 1723 万降至 1200 万。虽然 1200 万的出生人口仍旧不算少,但已经创下有数据统计以来的历史新低。
最严重的问题是,七普数据显示,二孩在新生人口的占比由 2013 年的 30% 上升到 2017 年的 50% 左右,2019 年甚至达到 57%。
二孩占比越来越大,说明一孩占比越来越小。可想而知,若非有二孩们撑着,我国新生人口数量将下降得更为迅猛。但即便有二孩,3 年 30% 的降幅毕竟也成了摆在眼前的现实。
数据这么一摆,情况就一目了然了:不论二孩三孩,都是缓解人口问题的权宜之计,一孩生育率持续降低,才是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
这一点,政府当然很明白。
因此在昨天的 “三孩” 政策配套支持措施中,排在第一的就是 “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具体做法是 “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这明显是应对年轻人不愿意结婚或者生孩子的措施。但是,此举虽然抓到了主要矛盾,却忽略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说到底,青年们不肯结婚生孩子,绝不是婚恋观或者家庭观不到位,大多数也不是被天价彩礼逼退了这个念头。
换句话说,丈母娘不收你彩礼,你就敢结婚生孩子啦?不敢吧,很难的啦。
02
缓慢受槌的年轻人
在思考年轻人为何不愿意生孩子这个问题时,我不禁想到了《黄金时代》里那个著名的给牛去势的片段。
王小波写到,“对于格外生性者,须采取槌骟术,也就是割开阴囊,掏出睾丸,一木槌砸个稀烂。从此后手术者只知道吃草干活,别的什么都不知道,连杀都不用捆。”
结婚生子、传宗接代,从传统文化来说,本来是天性使然,应当是人最自然的行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难道不该朝气蓬勃,如同初升的太阳一般充满希望?
但别说其它更大的梦想或愿景了,从数据来看,2016 到 2019 年,全国结婚登记的数据从 1143 万对降至 947 万对,降幅为 17%;同一时间段内的初婚登记降幅为 27%。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结婚率和一孩出生率来看,恐怕一部分人眼下连最世俗最基础的欲望都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是什么给了年轻人一记重槌?
是丈母娘和那几十万彩礼吗?恐怕不是,一切能商量的问题都不叫问题。丈母娘恐怕是最好解决的一部分,余下的房价、医疗、教育、资本家,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好捏的柿子。
想结婚生子,我们一步一步来,首先得谈恋爱。
这第一步冲突就出来了,对象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谈恋爱也需要时间。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996 基本是常态,好一点的大小周,按时下班和双休基本成了犀牛一样珍贵的东西。
假如,假如你真就百忙之中抽空找到了真爱,或者幸运地把那段美好的校园爱情坚持到了最后。那就要考虑到更现实的彩礼、房子、车子和小孩儿的教育问题。
我们把不必要的彩礼和车子去掉,至少房子是必要的,也是大部分女方家庭要求的最低条件。中国人讲究安居乐业,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女儿跟着丈夫在大城市里漂泊,像是现代的流浪汉。
再假如,你掏空好多个钱包终于买到了学区房,小孩儿出生、长大、顺利入学。新的循环又开始了,你必须亲手送给他一个自己曾经历过的被鸡的童年。明明不堪回首,但必须要做,因为竞争对手没闲着。
过五关斩六将,每一关都千难万险。无论倒在哪一步,都是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的理由。当然,富人没有这些烦恼,大部分过程他们都可以花钱解决。二胎也好三胎也好,想生的话随意生。
穷人也没有这些烦恼。七普数据显示,2020 年和 2010 年相比,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是西藏,增加 21.5%,人数是 64.59 万。
省内而言,四川最落后地区之一的凉山,绝对人口增量排在了全省第二位,10 年增加了 325550 人;甘肃也是,2020 年才刚摆脱绝对贫困的临夏市增加了 16.31 万人,仅次于兰州。
所以,不敢生也不想生的,恰恰是上不去也下不来的中间这部分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水平有要求,对后代的生活水平也有相当的期望。
他们是生产和消费的主力军,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所以能预见到这些痛苦的过程。所以他们选择在最初阶段就停下,试着过另一种人生。
想解决人口问题,必须对这部分人下手。
03
把未来交给时间
1982 年,中国将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25 条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第 49 条还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而《婚姻法》则将计划生育作为一个基本原则确立在总则之中。
从此,一胎政策伴随中国 30 多年,经历了整个改革开放,一直到 2016 年正式放开二胎。
对计划生育,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说它是对还是错,因为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 30 多年,中国由于计划生育累计少生了 4 亿多人,大大减轻了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计划生育功不可没。说明这项国策在当时是实实在在的需要。
但目前劳动力红利衰退、育龄人口少、出生率低、养老金缺口等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摆在眼前,这是我们这代人需要去解决的,不能把问题留给后人。
所以现在国家开始调整政策,从鼓励少生到鼓励多生不是一时兴起,必然经过了长时间的调查和论证。
而且,昨天的新闻当中有一个细节:最高领导人是在场的。这表明,放开三胎是最高领导人推动实施的,它是一个长期战略。
不要忘记,中国体制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是执行力,并且是长期的执行力。如果国家想做一件事,哪怕这件事要花很长时间,要动用很多资源,都是有能力去实施的。
拿计划生育来说,30 多年间,出现的问题多如牛毛。对全社会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颠覆都是空前的。但这项政策能始终如一,从历届领导人贯彻到基层干部,社会资源、思想宣传等各项配套措施多管齐下,成功做到了少生 “4 亿人”。
说回人口问题,针对年轻人的生育焦虑,国家已经在多方面进行了部署。
拿医疗和教育来说,两票制、集中采购、医保和商业保险的全面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限制盈利型教育机构的盲目扩张,等等,都是为了切实减轻居民的刚性开销,直接或者间接降低生育成本。
更重要的,还有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不断加码的房地产调控措施,控制整体房价上涨的趋势,目的是一样的。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鼓励生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其中涉及到庞大的资源、民生、宣传、文化等等。要将压制育龄家庭、育龄妇女生育的因素一个个解决,需要时间。
04
结语
其实,生育率下降,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比如欧美发达国家,和幸福指数最高的北欧国家,生育率都很低。
不过,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人口问题更复杂。它和经济发展中的生产、消费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中国长期保持 10% 以上 GDP 增速的关键。
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发展需要从以效率为主,转向靠效率与公平双轮驱动,甚至以公平为主。因为有公平才有消费能力,才能释放生产能力。
所以,目前的社会问题让一切未能尽如人意,主要还是社会发展不足导致的。但我们还是应该怀有信心,毕竟这个国家建立才不到 72 年。
再给它一点时间,或许 10 年后再回头看,高房价、教育成本和医疗成本问题,都会有很多的改观。那时候生或者不生,会是更自由和轻松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