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率过 10% 了,新能源车是否还能超预期?

Wallstreetcn
2021.08.13 06:14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安信证券认为,新能源车仍有望继续超市场预期。一方面,国内新能源车或处于渗透率加速提升期临界值点;此外,龙头企业的极致性价比产品有望在 10-20 万元价位段车型市场爆发, 全面抢占燃油车市场份额。

摘要

我们认为,代表新兴产业趋势并逐步巩固自身壁垒的 “宁组合” 在中期仍将是市场主线。尤其以 “宁组合” 中的拳头赛道——新能源车为例,其仍有望继续超市场预期,理由如下:

1)基于新兴产业成长的 S 曲线理论,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到 10% ,或处于渗透率加速提升期临界值点,未来几年有望继续加速渗透。

2)国内外政策持续加持 ,全球电动化趋势愈演愈烈。

3)龙头企业的极致性价比产品有望在 10-20 万元价位段车型市场爆发, 全面抢占燃油车市场份额。 由于此价位段市场空间广阔, 渗透率增速或有望超预期增长。

A 股:新兴产业爆发引领科技成长风格

为此,通过复盘美股科技成长板块在 2015-2018 年的成长曲线,我们进一步推断 ,对于 A 股而言,真成长无畏海外加息(温和加息)和国内下行的经济基本面,即未来 2-3 年即便海外有一定的流动性收紧压力、国内经济基本面有下行风险, 处于加速渗透期的新兴产业仍有望获得超额收益。尤其是在新兴产业趋势不断涌现的当前环境下,预计科技成长风格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得以持续。

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市场赛道投资论之所以愈发流行,主因是近年来不少新兴产业正处于渗透率快速提升期,确实展现出较高的业绩增速表现和成长性。在经济增速回落已成为一致预期,不难理解为何资金进一步向仍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业绩增速的产业方向上集中,也正如我们在此前发布的报告《茅指数到宁组合:分化背后》一文中所提出的观点,当前市场主线已从代表确定性增长的茅指数组合转向代表高成长性的 “宁组合”(由安信策略团队最早提出)。

我们认为,代表新兴产业趋势并逐步巩固自身壁垒的 “宁组合” 在中期仍将是市场主线。可以发现,热门赛道 2020-2022 年两年预期复合增速和其年初以来的区间涨跌幅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其中,最确定的、预期增速最高、涵盖范围最广的赛道便是新能源车。

那么站在当下,作为安信策略宁组合的拳头赛道,在策略的视角下,如何看待本轮新能源车的景气可持续性?

我们认为, 新能源车是今明两年成长性最为确定的赛道, 并且边际仍存在继续大幅超预期的可能。

从赛道自身目前的景气趋势出发来看,一方面,基于新兴产业成长的 S 曲线理论 ,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已到达到 10%)(由乘联会数据计算得出),或处于渗透率加速提升期临界值点 ,未来几年将有望继续加速渗透。

新兴产业和技术的发展符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学术界关于产业成长周期做了许多相应的研究,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当属产业成长的 “S” 曲线。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曾对多种科技产品的渗透率迭代情况做过拟合研究,也基本符合 S 曲线模型。

S 曲线可用来表征一项技术的发展过程,包括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曲线斜率可用来表征发展速度。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增速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处于萌芽期阶段的产业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投入较大,成本较高,反映出来的最终增速也相应较低;而随着技术逐步成熟,降本增效,大规模应用成为现实,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阶段,步入成长期。

多项研究表明,一种新产品或商业模式占有率若达到某个特定值(根据历史经验一般为 10%,部分产品和模式可能在 3%/5%/15% 时步入加速成长期,但临界值几乎在 20% 以下)之后则将进入到加速渗透阶段。而在加速渗透初期布局相应的产业,则可以享受到较高的成长红利。

回顾历史上新兴产业/技术兴起的案例,多数符合 “到达渗透率临界值之后加速渗透” 这一特征:

智能手机: 2007 年初苹果公司发布初代 iPhone,年底 Google 推出安卓系统,自此之后以塞班系统为主导的智能手机定义被彻底颠覆。科技技术革新初期,产品尚不完善,如初代 iPhone 甚至无法实现最简单的复制粘贴、更换铃声等功能。

但产业趋势的兴起势不可挡,短短两三年时间,智能手机产业快速突破,2010 年苹果便推出全面升级、功能完善的爆款 iPhone4,三星加入安卓系统阵营推出 Galaxy S 系列产品,迅速点燃全球需求。

2009 年底全球智能手机渗透率仍为 15%,此后的几年内,随着各大手机厂商加速推出新机型、新产品,拓张不同价位段的市场份额,从 2010 年至 2013 年的短短 4 年期间,渗透率便迅速提升至 60%。

LED:90 年代后期,白光 LED 由蓝光 LED 管芯加黄光 YAG 荧光粉这一技术路径下得以实现;2001 年,科学家又发现由 UV LED 激发三基色荧光粉亦可得到白光 LED。照明所需的白光 LED 自此逐步开始发展,但囿于产品价格昂贵,普及度尚低。

2008 年,日本牛尾光源推出 LED 灯丝灯,虽已实现量产,但彼时高档酒店、高档住宅等仍为主要消费力量。2011 年,随着技术进步,LED 照明灯泡价格大幅下降,7 月当月可替代 60W/40W 白炽灯的灯泡价格环比分别下降 6%/2%,直至 11 年末,其价格相对 7 月再分别下降 25.4%/8.6%。价格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推动了 LED 照明的普及,同年全球 LED 照明渗透率达 6.6%。

伴随着 LED 照明价格继续快速下降,其由商用逐步渗透入民用领域,全球普及率加速提升,渗透率快速上行,至 17 年末,全球 LED 照明渗透率已达 36.7%。

除此之外,彩电、空调、3G、4G、互联网等产业渗透率/占有率的发展路径也呈现出较明显的 “S” 型特征,其分别在渗透率到达 5%、5%、5%、5% 及 10% 的临界值左右附近迎来快速成长期。

反观当下,伴随着技术发展带来零部件成本的降低,以及续航等问题的陆续解决,我国新能源车产业的发展已从依赖财政补贴等政策激励走向政策需求双驱动阶段。

根据中汽协最新数据,2021 年 6 月,国内新能源车产量达到 24.8 万辆,环比增长 14.3%、同比增长 134.9%,销量环比增长 17.6%、同比增长 139.3%,再超市场预期,环比连续三个月加速。

渗透率方面,2020 年,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 5.8% 的水平;2021 年 4 月,零售端渗透率触及 10% 的水平;6 月单月值达 12.7%,同比增长 8.2Pcts,环比上涨 2.5Pcts。

类比挪威的新能源车发展路径, 产业到在渗透率达到 5-10% 的水平后开启加速渗透阶段,国内新能源车产业链 也 正迎来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将踏入 S 曲线的陡峭阶段。

推进新能源车产业链加速发展的催化剂有哪些?

最首要的是产业链上技术的进步带来续航等痛点问题的解决以及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如动力电池系统质量和体积能量密度的提升、充电速率的加快和充电桩的配套等。且近年来,各大主流车企加速推出新车型、好产品,搭载智能化系统和硬件,提升产品体验感,进一步促进需求的爆发。

其次则是海内外政策支持下,全球电动化趋势进一步加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行业产量数据不断超预期。8 月 5 日,白宫发表声明,设定了 2030 年电动车占新车销量比例达到 50% 的目标,并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强化全球汽车电动化的趋势;国内方面,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达到汽车总销量的 20%;欧盟自去年以来各类促进新能源车发展的政策便不断加码,如建立 400-600 亿欧元新能源汽车投资基金,加速投资零排放产业链,并在 2025 年之前新建 200 万的公共充电桩等。

再者则是技术持续进步、企业自身实力不断提升的催化下, 市场和需求空间的不断打开。

我们认为, 新能源车景气度仍有边际向好的可能 ,渗透率提升速度可能将好于市场预期,主因在于 10-20 万元价位段车型市场的突破, 新能车有望在此价位带上全面抢占燃油车市场份额 。

当前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热销价格段呈现出一定的两极化状态,也就是说,低端(小于 10 万)和中高端(大于 20 万)的车型已率先实现放量和爆发,但此前 10-20 万车型电动化趋势的突破仍较慢,原因在于价格贵、续航里程短和充电速度慢。而这个价格段正是最普遍化的价格段,在当前的传统车市场中占比最高。

根据安信汽车团队的观点,2021 年,纯电动乘用车行业将迎来三大变化:迎来 “平价时代”(随着整车成本不断下降,
电动车有望和燃油车实现平价)、里程焦虑不再(600km 续航有望成为 15-20 万元新能源车的标配,满足大部分出行场景的里程需求)、充电焦虑逐步消除(主流企业加速发展快充技术,2025 年纯电动车充电时间有望比肩燃油车加油时间 )。

随着纯电动乘用车三大痛点的逐步解决,10-20 万元价格区间的纯电动车有望加速替代同价位的燃油车,下游提前布局的整车厂有望维持较高的业绩增长。(详见安信汽车团队报告《10-20 万元新能源车迎来历史性机遇》。

类比国内智能手机品牌的崛起路径,具极致性价比的产品往往能迅速引爆市场需求。

回到 2010 年前后开启的智能手机时代,苹果跨时代的 iPhone4 产品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迅速火爆,但面对 7000-8000 元的高价,唯有消费能力较强的中高端消费人群能够接受。根据艾媒数据,2010 年中国智能手机最主要的消费价格段集中在 2000 元以下。故彼时虽然智能手机的产业趋势明显、苹果手机产品火爆,但苹果零售端市占率的提升速度并不显著,反而在中低端市场同样有布局的三星品牌市场份额提升最快。

而后,小米、OPPO/VIVO 等国产智能手机品牌纷纷推出具极致性价比的产品,抢占 1000-2000 元左右价格段、拥有最多消费人群的智能手机市场,分别在 2014 年和 2016 年迎来了品牌份额的迅速扩张。2014 年,小米全年共售出 6112 万台手机,同比增长 227%,零售端份额从 13 年的 5.2% 迅速提升至 14 年的 14%;2016 年,OPPO、VIVO 获得当年的智能手机销量冠军,零售端份额从 15 年 8% 左右的水平提升至 15% 左右,展现出极强的业绩弹性。

4G 的快速渗透亦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性价比的提升。自 2014 年中国移动推出 4G 套餐业务后,我国居民用户正式开启 4G 时代,用户数缓慢增加,2014 年 5 月达约 811 万户。2014 年 6 月,中国移动宣布推出新 4G 套餐,最低资费由原先的 88 元下调至 58 元,相比先前 4G 使用的性价比大幅增加。

套餐资费的下降催化了 4G 用户增长的大爆发,2014 年 11 月,我国 4G 用户数达 7123 万,相较同年 5 月提升逾 778%,正式进入成长快车道。之后伴随着 4G 套餐资费的继续下降, 4G 普及率亦呈现进一步加速的态势,至 2015 年 12 月,我国 4G 渗透率已达 28.3%,较 2014 年同期增长 405.54%。

受下游需求拉动叠加海外市场的加速发展,不仅是下游整车厂,我国新能源车产业链,尤其是最具全球竞争力的动力电池环节,预计在今明两年仍将持续维持较高的景气表现。

除了下游需求旺盛带动的装机量增加逻辑外,电池厂商亦存在扩大产能、加速抢占市场份额的自身成长逻辑。

安信电新团队的研究表明,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的准入门槛和壁垒高,主要体现在前期资金投入大(单 GWh 固定资产投入 2-3 亿元)、优质客户论证周期长(海外客户需要 2-3 年以上)、前期研发投入大、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迭代速度快。

目前行业格局为寡头垄断,集中度高。从全球装机量来看,2021 年初至今,全球动力电池装机前三仍由宁德时代、LG 新能源和松下占据,份额分别为 32%、21% 和 15%(宁德时代有所份额较去年同期上升,LG 新能源和松下则有所下滑)前三名占据 68% 的全球份额,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动力电池的竞争,是围绕成本、客户和产能规模的竞争,随着优质的动力电池厂商全球化供应能力的增强,对于以供应链能力为基础的优质电池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上,动力电池厂商纷纷开启优质产能的军备竞赛,加速扩产,以形成规模和客户配套双重优势,其中预计宁德时代、LG 新能源今年年底产能规模(含合资)将超 200GWh,在此基础上,包括两巨头在内,SKI、亿纬锂能等厂商纷纷加速产能扩产,目前宁德时代和 LG 新能源已有规模产能分别达 700/400GWh,而 SKI 和亿纬锂能已规划产能也均超过 150GWh。

目前动力电池的产能军备竞赛业已开启,随着规模扩张,具备优质产能的全球供应商将更具优势,强者恒强。

本文作者:陈果、张雪娇,来源:安信证券,原文标题:《渗透率过 10% 后是否还能超预期 —— 策略角度看新能源车》,本文为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