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段时间,国内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需问题备受关注。动力电池部分环节出现产能盲目扩张、囤积居奇和不正当竞争等情况。专家建议,应加快国内锂资源的开发利用,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还应加快技术攻关。 随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攀升,动力电池全产业链近年热度有增无减,当前产能过剩的隐忧逐渐浮现。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段时间,国内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需问题备受关注。动力电池部分环节出现产能盲目扩张、囤积居奇和不正当竞争等情况。专家建议,应加快国内锂资源的开发利用,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还应加快技术攻关。
随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攀升,动力电池全产业链近年热度有增无减,当前产能过剩的隐忧逐渐浮现。
近日,在 2022 年高工锂电年会上,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指出,“2023 年中国本土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增速很可能会下降,加上动力电池企业新建产能释放,随之电池供应一定会过剩。”
实际早在今年 3 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就曾发出过电池产能过剩预警。他表示,2025 年中国电池产能可能达到 3000 吉瓦时,届时电池出货量可达 1200 吉瓦时,产能将大幅过剩。
动力电池产能已远超下游需求
当前,动力电池厂商加紧备战产能赛,头部豪掷百亿,二线快速追赶,而下游产能消化似乎已现问题。
今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行情300750,诊股)、比亚迪(行情002594,诊股)、国轩高科(行情002074,诊股)、亿纬锂能(行情300014,诊股)、欣旺达(行情300207,诊股)、孚能科技(行情688567,诊股) 等多家电池厂商相继宣布多个扩产计划。经不完全统计,今年动力电池领域至少公布了 75 个投资计划,总投资金额超过万亿元。根据中国汽车报报道,今年规划新增产能已超过 1000GWh,约为今年动力电池装车总量的 10 倍。
值得注意的是,二线厂商为抢产市场份额,投产势头似乎更加强劲。根据浙商证券(行情601878,诊股) 12 月 2 日研报测算,2023-2025 年,国内二线动力电池厂商规划产能复合增速为 46%,明显高于一线厂商(28%)和整体行业(35%)。对此,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 分析师 10 月 27 研报指出,当前龙头格局趋于稳定的同时,国内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中航锂电、蜂巢能源等二线电池厂商逐步切入。(详见财联社文章中动力电池中场战事:各路诸侯围剿 “宁王” 势力版图大地震?)。
根据浙商证券预计,到 2025 年全球主要动力锂电池厂商的规划产能将达到 4335GWh,其中,宁德时代已披露产能规划超过 900GWh;比亚迪规划产能达 290GWh;中航锂电、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国轩高科 2025 年产能规划目标分别为 360GWh、311GWh、376GWh、187GWh,二线厂商合计规划近 1700GWh。
然而,从需求端来看,根据德勤披露数据预测,到 2025 年,中国动力(行情600482,诊股) 电池需求量仅为 360GWh。此外,下游需求萎缩的信号似乎也已显露。根据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10 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共累计销量超过 55 万辆,环比下跌 9.2%。同时,10 月动力电池装车量 30.5GWh,环比降低 3.5%,其中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分别环比降低 3.5% 和 3.6%。
近日,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提醒到,目前我国新能源(行情600617,诊股) 汽车销量中端车型尚不理想,而其是后期最大的增量所在。如果后期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难有大的提升,动力电池市场将进而受到影响。
结构性过剩带来技术挑战
不过,对于当前需求供应出现的巨大悬殊,有分析认为很大程度来源于结构性过剩,即劣质产能过剩,优质产能仍不足,而这也给动力电池厂商带来了技术和成本控制的新一轮考验。
据业内人士指出,当产能过分堆砌,产生的后果之一便是产品质量鱼龙混杂,落后产能的利用率较低,质量跟不上下游需求,就会造成产能浪费。另一方面,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宣布的产能目标往往有较大水分,部分产能实则无法正常落地。
招行研究院表示,动力电池厂商不断扩产带来名义产能持续过剩,优质产能仍然稀缺。对供给端而言,不是所有企业均能享受行业增长红利,从主流动力电池厂商的产能利用率数据来看,头部厂商(如松下和宁德时代)以及优质的二线厂商(如中航锂电)的产能利用率仍处于前列。因此,重点关注电池企业在技术实力、产品结构等综合竞争力,即使出现产能过剩,优质电池企业仍可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和营收规模。
根据浙商证券 12 月 1 日研报显示,动力电池电池企业当前加码布局新技术,加速突破 4680 大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技术路线。据悉,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均开始布局更先进的电池材料——磷酸锰铁锂电池。此外,钠电池、钒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也有望削弱对落后电池产能的需求。
由国内内卷走向海外外卷
除了技术方面发力,出海布局也日益成为动力电池厂商争夺的赛场。
数据显示,今年国内动力电池出口的增长非常迅猛,1-10 月,我国动力电池出口量已超 100GWh,达 105.3GWh。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国内产量和装车量的差值中,大部分用作了出口。
王子冬在近日会议中也建议,电池企业应加速出海,与国外整车企业形成联合关系,将有利于解决产能过剩。
据悉,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企业今年相继宣布获海外车企动力电池订单,同时加紧开启海外建厂模式。公开消息显示,国轩高科德国哥廷根工厂在 6 月举行揭牌仪式,成为公司首个欧洲电池生产运营基地;宁德时代 8 月宣布拟投资不超 73.4 亿欧元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建厂;9 月,蜂巢能源宣布在德国建设其第二座海外工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认为,海外出口处于上升期等因素下,产能过剩的判断值得商榷。不过,他也坦言,当前动力电池产业确实存在过快扩张的问题。
对于行业后期发展趋势,王子东分析,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给产业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市场整合,大规模供应经验不足的二三线电池生产企业可能会出现供求失衡状况,部分企业因产能利用率低还有可能被兼并重组,届时,电池企业间拼的将不再是产能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