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胀已连续三个月放缓,分析师预计,受汽油价格推动,美国 1 月 CPI 环比上涨 0.5%,为三个月来最大涨幅,核心服务通胀可能比市场预期更强劲。
核心通胀势创三月最大涨幅?美联储何时才能停止加息?当地时间 2 月 14 日情人节,公布的美国通胀数据会给市场带来惊喜还是惊吓?
目前市场普遍预期,美国 1 月 CPI 同比增速将持续回落,但受汽油价格推动,美国 1 月 CPI 环比或上涨 0.5%,创三个月来最大涨幅;核心 CPI 同比增速有望继续回落,但环比或上涨 0.4%,较 12 月的 0.3% 小幅回升。这表明美联储仍需要进一步加息,直到确保消灭通胀压力。
不过令人安慰的是,分析师普遍认为 1 月 CPI 同比增速将放缓至 6.2%,连续第七个月下降,核心 CPI 同比增幅将从 12 月的 5.7% 进一步降至 5.5%,创 2021 年末以来的最小涨幅。
华尔街分析师认为, 2 月密歇根短期通胀预期意外反弹,让市场对此次公布的 CPI 数据感到隐隐不安。
根据 CME 美联储观察工具,联邦基金期货交易员目前预计,市场认为美联储 3 月加息 25 基点基本上板上钉钉,可能性为 90.8%,高于一个月前的 45%;利率在今年年底之前保持在 5% 之上的可能性为 45%,高于一个月前的 3%。
此外即将公布的 CPI 数据将是权重调整后的首次数据,此次调整将给1月份的核心通胀率带来上行压力,不过有助于压低其后的通胀率。
2 月 10 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了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分项的最新权重。该机构将下调二手车权重、略微上调居住——主要是业主等价租金——权重。
媒体分析指出,即将发布的 CPI 或许会对美股造成重大冲击。债券、期权市场均暗示着,此次 CPI 数据可能比预期更火热,恐将引发美股与黄金进一步下行,同时提振美元。
汽油价格上涨成为重要推手 商品通胀势头放缓
多家机构指出,1 月汽油价格的上行成为推动整体 CPI 环比转涨的重要因素,预计 1 月 CPI 环比上涨 0.5%,12 月环比下降 0.1%。
巴克莱在报告中指出,根据数据统计,美国 1 月汽油平均零售价格环比上涨 4.4%,这意味着其将推动 1 月份 CPI 环比上升 3.5%,但商品通胀增幅将继续放缓:
根据我们的预测,食品通胀率可能环比上涨 0.2%,略低于 12 月的水平,同比增速下降至 9.7%,低于去年 8 月 11.4% 的峰值。
最近几个月的农产品价格已大幅下降,鉴于成本传导到食品零售价格的滞后性,我们认为这预示着食品通胀在环比及同比角度都将进一步放缓。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 Ellen Zentner 在一份报告中写道:
由于核心商品降幅较小,核心通胀率应会走高。但鉴于目前商品整体价格没有明显上涨,价格压力应该仍低于(去年)夏季和秋季的峰值水平。
核心服务通胀仍然强劲
虽然市场普遍认为,通胀已从去年的历史高位逐步放缓,但美联储将重点关注核心服务通胀的表现,来判断紧张的就业市场对通胀的影响,分析师认为,1 月服务价格的增速或将放缓,但依然强劲,预计环比将较 12 月的 0.3% 小幅回升至 0.4%。
巴克莱在报告中指出,受住房通胀水平依旧保持在高位的提振,核心服务通涨的增幅仅会小幅放缓,报告解释称:
我们预计核心服务通胀率将略微下降,环比增长 0.6%,尽管住房通胀会明显的缓和,但因为滞后性的原因,缓和的趋势这不太可能体现在 1 月份的核心服务通胀方面。
瑞银在报告中指出,他们认为1 月住房及租金通胀增速将放缓,但因滞后性的影响,或许放缓幅度并不会符合他们的预期:
我们预测本月的核心 CPI 中的住房租金都将放缓,根据租房市场的数据显示,我们确信住房租金将在未来 6 至 12 个月内稳定下降,但确切的时间无法确定定的。
因此我们不会惊讶于看到核心 CPI 增幅比我们目前预测的环比增长 0.26%,高 10 至 15bp,但我们会惊讶于看到核心 CPI 增幅比我们预测的低 10 至 15bp。
美国资管公司 Infrastructure Capital Management 首席执行官杰 Jay Hatfield 表示,二手车的波动,可能使核心服务通胀可能比预期更热:
我们认为,推动通胀增速放缓的因素是二手车的波动。但根据我们近期数据显示,二手车通胀实际上是在上升而不是下降,与此同时,劳工统计局计算住房成本的方式往往会导致数字更高。
但瑞银认为 1 月至 2 月的二手车价格将继续成下降趋势,且新车价格也将处于逐渐放缓的状态:
Horizon 的首席投资官 Scott Ladner 表示,美联储本身已发出信号,表明住房通胀将保持粘性,因此不太可能对此给予太多关注,他主要关注与住房服务无关的核心通胀,认为其 “显然正在下降”。
巴克莱则认为,除住房外的核心服务通胀 1 月仍将略微上升,环比上涨 0.3%,因机票价格的下降趋势正出现转折,叠加医疗保险通胀的提振,会给核心服务通胀造成上行压力:
野村证券分析师也指出,因医疗服务价格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美元疲软导致进口价格上涨,使得 1 月核心 CPI 环比增速保持在 0.4% 的相对高位:
根据我们的计算,即将到来的 CPI 重新加权使 1 月份的核心 CPI 通胀率 提高了几个基点。虽然我们预计二手车价格在本月继续下降,但与租金有关的部分可能仍然存在上升趋势。从美联储的角度来看,核心 CPI 的弹性可能会提醒我们,实现 2% 通胀目标的道路并不平坦。
彭博经济学家 Anna Wang 等经济学家表示:
我们预计,1 月份 CPI 指数的环比变化将冲淡 3 个月来的反通胀(disinflation)趋势。汽油价格上涨、商品通胀势头放缓、服务价格仍然强劲上涨,这些因素应该会提振整体和核心 CPI,并支撑市场押注美联储将利率上调至高于市场现已消化的利率峰值,或高于去年 12 月点阵图所指示的水平。
市场对于通胀将降至 2% 左右或许过于乐观
中金公司表示,CPI 到 5% 基本没有悬念,5% 以后的回落速度和程度更为重要:
美国 “真实” 通胀水平可能已经回到 5% 左右,且我们预测到二季度,CPI 和核心 CPI 同比分别降至 3% 和 4% 左右,而增长压力届时将会增加,美联储可以在之前先停止加息。
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及,数据或将证明,服务业通胀将比商品通胀更加顽固更加难以抑制。ISI Evercore 的分析师 Peter Williams 向媒体表示:
我们仍然认为,从一系列指标来看,经济数据正朝着美联储期望的方向发展,但放缓速度可能没有之前那么快。
在我们看来,鉴于我们所看到的数据变化,市场可能也应该会继续朝着 “高利率持续更长时间” 的方向重新定价。
贝莱德研究部门首席投资策略师 Li Wei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对于投资者的乐观情绪感到震惊,她认为美国经济的基本情况将是温和衰退及迟迟无法降温的通涨:
我很惊讶,市场现在已开始押注经济上行,通胀放缓,美联储将于今年下半年转向降息,我们认为这种乐观情绪,同时,投资者们已经开始预期会利好风险资产的宏观经济背景。这种情绪忽略了全球发达国家市场的通胀粘性,以及或将迈入衰退的经济前景。
此外,无法降温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市场对一年后通胀水平的押注不断增加。根据 Refinitiv 的数据,投资者对美国一年后通胀水平的押注从远超预期的非农就业报告发布前的 2.4% 左右,升至上周五的 3.9%。
巴克莱认为,2023 年 12 月整体 CPI 将降至 2.6%,2024 年 12 月将进一步下降到 2.3%。同时,该行上调了对 2023 年的核心 CPI 数据的预测,巴克莱认为,到 2023 年 12 月,核心 CPI 将放缓至 3.2%,到 2024 年 12 月进一步降至 2.6%,分别上调 0.3 个百分点及 0.1 个百分点。
市场将如何反应?
分析认为,即将发布 CPI 数据,或许会对美股造成重大冲击。一场重新定价的可怕信号来袭,债券、期权市场均暗示着,此次 CPI 数据可能比预期更火热,恐将引发美股与黄金进一步下行,同时提振美元:
如果 CPI 超预期的趋势持续下去,可能会带来相当大的风险。根据通胀掉期市场显示,对通胀的预期总体呈上升趋势,1 月份掉期同比增幅从 1 月 10 日的低点 5.88% 上升至 2 月 9 日的 6.2%,这与分析师的普遍预期一致。
根据数据统计,在去年 12 次 CPI 数据发布日,标普 500 指数有 7 次下跌。根据彭博汇编的数据,在过去六个月中,标普 500 在 CPI 发布当天的平均波动约 2.6%——接近 2009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投资者们仍然记得 9 月 13 日 CPI 报告给市场的巨大震荡,导致标普 500 指数暴跌 4.3%,创下 2023 年 3 月以来最糟糕的 CPI 交易日。
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美国的通胀可能比投资者预期的更为顽固。美国银行策略师 Michael Hartnett 表示,下周公布的美国通胀数据有可能成为美股由涨转跌的转折点,标普 500 指数已经逼近他给出的目标价 4200 点。
摩根大通交易室对 CPI 公布当天具体的市场反应预测情形如下:
- 如果1 月 CPI 同比增长超过 6.5%(几率为 5%),标普 500 会下跌 2.5%。
- 如果1 月 CPI 同比增长在 6.4% 到 6.5%(几率为 25%),标普 500 会下跌 0.75% 到 1.5%。
- 如果1 月 CPI 同比增长 6.0%—6.3%(几率为 65%),标普会涨 1.5% 到 2%,然后涨势消退。
- 如果1 月 CPI 同比增长低于 6.0%(几率为 5%),标普会涨 2.5% 到 3%。这种程度的 CPI 可能令创重新定价市场对美联储的预期,预期将联储从还需要加息两次完成这轮加息变为,只需要再加息一次。